注意: 群組連結可能已經失效

Xx

本谷係用黎分享生活鎖碎事, 入嚟吹吓水, 本谷禁止粗言穢語❌ 色情祼露❌ 令人不安言語會被踢 此處不討論一切政治敏感話題 ❌禁止騷擾行為滋擾谷友❌ 長時間唔上水+CD Rom 即踢👋👋

加入

最近信息

Group
《Channel音樂》陳慧琳《鳴謝你而不想說後悔》😎為何找林家謙作曲?❤️龔慈恩與廖子妤如何合演動人MV?⭐️⭐️ 入行30年的Kelly陳慧琳,即將在今年7月11日起在紅館舉行八場「陳慧琳Season 2 萬人結界演唱會」,4月28日起信用卡優先訂票,5月7日全線公開發售。演唱會主題曲《鳴謝你而不想說後悔》請來林家謙及Oscar共同打造感恩單曲。歌名源自Kelly早年作品《最愛演唱會》最尾的歌詞,概念原來是MV導演Sheng建議的! Kelly分享:「Sheng好鍾意我嘅歌,拍《談情的價值》時建議用《鳴謝你而不想說後悔》為創作概念,佢講完我又覺得幾好喎!佢又不斷鼓勵我要同新生代歌手合作,之前我就同AGA,今次就搵咗家謙幫我寫首新歌。」Kelly和家謙溝通主題時,湊巧他想寫關於感恩的歌,又有個demo叫《Gratitude》,並推薦了填詞人Oscar給Kelly,三人一拍即合。Kelly最愛Oscar這句歌詞「皮囊中凋謝,靈魂不凋謝」!她說:「雖然皮囊會凋謝,但靈魂會長存,所以我想呢首歌嚟鳴謝同陪伴我嘅歌迷。」 Kelly特別以柔和的聲線演繹新歌,她說:「呢首歌唔可以企喺度唱,要喺個空中飄住咁唱,配合歌詞,又唔可以唱到好sweet或者好sad,需要用好輕好輕嘅聲線去唱,所以我就諗不如把聲係好似to be continued待續感覺,聲線要好溫柔,好似喺星空上面唱歌。」Kelly更大讚家謙才華,直言一聽demo覺得已經可以推出:「第一次聽家謙唱嘅demo覺得已經可以出街,佢把聲好輕,好舒服嘅感覺。」 MV圍繞歌手與歌迷間相互扶持的故事,Kelly做回陳慧琳的角色,但戲份較少,故找來龔慈恩、廖子妤(Fish)等實力派演員演出,家謙就幫忙客串歌手角色。Kelly介紹:「Fish飾演我嘅歌迷,細細個已好鍾意我,會寫信分享佢嘅難題,我又會回信鼓勵同幫手解決。Fish嘅角色長大後,爸爸過身,事業又遇到難題,於是寫咗封信畀我,我又回覆畀佢,就係呢種與歌迷嘅互動。」 家謙和Fish這次與Kelly的合作,二人高度讚賞Kelly外表完全沒變外,也被她的性格吸引。家謙說:「合作前感覺Kelly比較神秘,比較少出嚟,但當佢出現又會嘩一聲,覺得佢冇變過。同Kelly合作覺得佢好平易近人、講效率,做嘢唔會轉彎抹角」。Fish則非常榮幸能參與MV:「認識Kelly係由我中學時期開始,呢個MV有我嘅細個版,正正就係我嗰個年代睇《薰衣草》。我細個係聽Kelly嘅國語歌,好鍾意《再見北極雪》,同周傳雄合作嘅歌《記事本》,都有陪伴我青少年時期。」 《鳴謝你而不想說後悔》將於明天 (4月25日) 中午在電台首播,下午三時在各大音樂平台上架,晚上九時MV首播。 編輯:Andy ========================== 請隨緣樂助支持我們這個自媒體,讓我們可以繼續前行。 PayMe:https://payme.hsbc/channelshop 🎤HONG KONG SINGER CHANNEL🎤 💛讓每一個人唱出心聲💛Let Everyone Sing From Their Heart💛 Follow我哋👇🏻👇🏻🥰🥰 ▶️Facebook: Hong Kong Singer Channel ▶️Youtube: hksingerchannel ▶️Website: www.hksingerchannel ▶️Instagram: hkscchannel #hksingerchannel #hongkongsingerchannel #香港歌手 #hksinger #hksinging #hkscchannel #hkig #陳慧琳 #鳴謝你而不想說後悔 #龔慈恩 #廖子妤 Kelly Chen 陳慧琳 Kelly Chen International Fan Group 陳慧琳國際後援會 陳慧琳一切很美只因有你歌迷会(kelly chen fans club) 陳慧琳花花宇宙歌迷會 Kelly Chen Let's Celebrate Fans Club 林家謙 Terence Lam 林家謙 Terence Lam 香港後援會 FansClub 林家謙關注組(英國) Fish Liew 廖子妤
Group
《收納的第1步驟 — 分類》 本文的前提是物品經過篩選精簡後, 進入定位的階段, 也就是先「整理」完再進入到「收納」的部分。 #分類就是幫物品找家人 將留下的物品收納時, 第一個步驟是要先將物品分類, 簡單來說就是 #幫物品找家人。 單看每個人每天使用了哪些物品, 大概就可以勾勒出這個人生活的模式及喜好, 所以物品的使用大都不會單獨存在, 一個一個的物品串連出每一天的生活樣貌, 因此物品和物品之間皆存在著「關聯」, 將同屬性或同時使用的物品集中在一起, 就是所謂的「分類」。 #三方法的運用 而如何避免過度收納第一步, 即是要 #避免過度分類, 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主張的「#三分法」 就很適合當作簡易大分類的參考, 三分法指的是將一個空間的物品分為三個 「大分類」, 每一個大分類再分出三個「中分類」, 每一個中分類再分出三個「小分類」, 再細瑣下去就不分了。 #建立關鍵字的查詢系統 而每個類別都是有共同的「關鍵字」, 例如廚房的大分類為「爐火區」、「水槽區」、 「食材區」, 所以爐火區的三個中分類都要跟烹調相關, 而水槽區的三個中分類都跟清潔相關, 以此類推, 在安排收納時, 也能一併把動線和物品屬性考量進去。 #分類的邏輯要適合使用者 值得注意的是, 每個人的分類邏輯都不相同, 所以 #三分法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如果是適合妳腦中的聯想式邏輯, 幾秒鐘內就能聯想到延伸下去的類別, 如果卡住了,代表那不是你習慣的聯想模式, 硬要照著去分類, 想必最後也是又忘了物品收在哪裡, 白忙一場~ 找到家人後, 就必須為它們找一個家了, 這就是下一篇我們會繼續探討的步驟2.定位, 歡迎繼續鎖定~ #如何避免過度收納 #分類的方法 #想要更了解三分法記得把照片看完
Group
《收納的第2步—定位篇》 #定位就是幫物品找家 前一篇說到收納的第1步—分類, 意即是幫物品「找家人」, 而這篇要說的第2步—定位, 簡言之就是幫物品「找家」了。 首先,#你得先把自己當房屋仲介, 看看你家有哪些物件(家具), 可以推薦給客戶(物品)居住, 這就是 #家具和動線的考量。 #接著你要把自己當老闆, 看看你的員工們的績效如何, 這就是 #按照使用頻率收納, 貢獻最多,每天勞苦功高的, 要把最容易拿到、看到的「VIP席位」安排給他們, 你可以把旗下員工分為: •使用頻率1. #每天或每兩三天就會使用 把靠近腰部、視線高度內的位置安排給他們 •使用頻率2. #每一到兩週會使用到 放在較低的位置 •使用頻率3. #偶爾才使用到的 放在高處或儲藏空間 如果有員工靠關係進來, 一整年都佔著位置卻不做事, 那就不在使用頻率1、2、3以內了。 身為老闆的你如果還沒有權利決定他的去留, (因爲他後台很硬), 這樣是不是讓人覺得十分無力呢? 你有「取得」的權利, 當然也有「捨棄」的權利, 不要放任他們佔據你家珍貴的空間, 就像用高薪聘請一位沒有任何作為的員工一樣, 沒有一個老闆會做這種事。 另外你要考慮的是各部門間的協調, 會常需要一起做事的物品, 位置也要在附近, 也就是所謂的「群組收納」。
Group
Kong Sin Ting 同意,個個成日北上,業主又無良,生意差都照加租,唔加租都唔減租,蝕住做生意,真係你做埋我嗰份咯
Group
岩啦, 反正啲人依家個個都係返大陸, 快啲執咗去退休好過
Group
屯門雅都商場悄悄消失嘅鋪/人/事!。。賣鐘嘅叔叔! 欠你一句~多謝!事源我大半年前係度買左個鐘比女女,上個月因佢唔小心跌爛左就諗住拎番去睇下整唔整到,老細你竟然話比我換番個新(無償),我當時呆左+O咀。。剩係講左唔該哂!之後半個月後經過竟然已見空鋪!我嘅多謝並唔係因已有(着數),係因為你嘅(心)。。最後希望你之後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如有違規~可删thx!)
Group
【《分手的99個理由》讀後感想和新書分享會心得(1/2)】 推薦這本書給— 還沒開始談感情、感情遇到難關、考慮步入婚姻、婚姻掉到低谷的讀者! 很佩服胡咪老師有勇氣寫出這本書,我光要在新書分享會開口問問題,就內心小劇場演過好幾個版本,很猶豫是否要舉手了,而她身為補教老師,有一定的人設包袱,內心想必更加掙扎,要不要寫出自己的親身經歷… 不過她還是一邊掉眼淚,一邊找過去的聊天紀錄,娓娓道來一段婚姻的開始和結束,還有重新找回自己的心路歷程。 第一篇感想分享我學到的三件事情: ❤【離婚後的自我價值】 當我不再是「某人的妻子」、「某個家的媳婦」,我想要成為怎樣的自己?~《分手的99個理由》 離婚後的胡咪,即使媽媽能夠包容,但她仍感覺被貼上「失婚女」的標籤,原來不少人覺得離婚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人生也很失敗。 我覺得探討「離婚」的意義之前,要先了解「結婚」的意義。 以蠟筆小新一家人為例,經過了幾小時的婚禮,美芽就被人稱為野原太太,而生小孩之後被人稱為小新媽媽,可是她明明叫小山美冴,希望被稱為小山小姐。 野原太太和小新媽媽只是她的身分,不是她的名字,是她被社會框架所賦予的角色,本質上仍是同一個人。 既然如此,離了婚之後,只是恢復為小山美冴和小山小姐,跟婚前沒什麼不一樣。 而且當野原太太和小新媽媽,真的有比小山小姐快樂嗎? 還有,很少人跟初戀對象白頭偕老,大多數人都交過不只一位男女朋友,我們卻不會特別說某人「分手過」。 換成婚姻來看,為什麼要強調某人「離過婚」呢? 無論是分手或離婚,都不是戀人和伴侶一開始希望的結局,既然走到這一步,一定有許多原因,有可以跟人說的,有不想跟人說的,但不管怎麼樣,都不影響那個人原本的價值。 此外,胡咪提到如果我們可以接受生命中很多事情是會變動的,那為什麼會相信婚姻永遠不會變呢? 面對人生中的其他事情,我們都會做出讓自己更快樂的選擇,例如離職而換下一份工作,換成婚姻同樣如此,胡咪認為女人有權利追求平靜和快樂,離婚則是替人生負起責任的方法。 從這個角度來看,離婚像是在電腦當機時,按下重新啟動鈕,幫人生強制進入新階段。 除了找回原本的名字,還能定義新的身分,從今以後為自己而活,找出想要做的事情,去過想要過的生活。 ❤【離婚到底像什麼】 在新書分享會上,兩位講者和特別來賓都有離婚經驗,來看看他們如何形容離婚? 胡咪認為離婚不是一種標籤,而是一種「經歷」,屬於人生的眾多經歷之一。 Vito覺得離婚很像「生了一場病」,生病的人已經很難受了,不要再自己折磨自己,持續糾結為什麼會生病。 特別來賓沛孺把離婚當成幫人生「止損」,當朋友問她:「還好嗎?」,她反而回答:「妳應該恭喜我才對!」 另外,在《妻子即地獄》這本書中,提到日本社會把離婚女性當「被害者」,把離婚男性視為「沒出息」,導致大家再怎樣也不想走到那一步。 作者同樣用投資來形容婚姻,有人覺得股票買了好多年,絕不想在低點賣出,結果愈賠愈多,而他的建議是— 但是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不用把有限的人生賭在不知道何時才能好轉的關係上。多等那一分、一秒,都只會讓自己的身心靈變得脆弱、感官變得遲鈍,最後只是變成阻礙自己再出發的絆腳石而已。~《妻子即地獄》 還有,一段經歷的結束會帶來新的經歷、生病會有痊癒的一天、在這張股票賠本卻可能在另一張股票賺回來,因此離婚只是生命中的一個事件,會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胡咪有了出書的機會,以前當補習班國文老師寫講義,現在分享本身的婚姻經驗,給在情海浮沉的讀者參考。 Vito 決定把療傷的過程變成素材,和胡咪一起主持「分手的99個理由」Podcast,邀請來賓談分手、離婚或感情觀。 沛孺因為前夫出軌,她替自創的Q版肖像戴上綠帽,把經歷化為助力,激勵自己未來會有由綠轉紅,個人品牌紅起來的一天,也如願即將出版自己的書。 所以,離婚到底是一件壞事,還是一件好事呢? 或許沒有好壞,單純只是一件遇到時、不得不體驗的事。 ❤【不貶低伴侶 & 不否定自己】 胡咪在離婚之後,家人偶爾會說出生氣的話,說早知道前夫是打算騙錢,或者不懷好意,讓她開始自我懷疑,後來體認到: 隨即我發現,把對方想差勁,不僅不會讓心裡好過,相反的,自我價值只會更加低落,傷口復原得更慢,因為這些否定也是對自己的殘忍。~《分手的99個理由》 把過錯都推給對方,是最簡單的作法,反正都是對方的問題,這樣可能會更快走出來,不過會有兩個後遺症: 第一個是全盤否定自己和對方的付出,原來曾經有的美好回憶都是假的,大家都是職業演員。 第二個是沒辦法從這段經驗得到成長,為了忘掉上一個人,趕快去找下一個人,很容易因為觀念或行為沒有改變,又面臨類似的結果。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第一個是感謝對方,至少在那個當下,感受到的愛是真的,兩個人都想好好走下去,沒有人願意走到離婚這一步。 第二個是如同Vito建議的,每次分手都像跌倒,不要假裝沒事,直接站起來往前走。 可以花點時間,去看清楚傷口有多深,把髒東西挑出來,妥善處理傷口,看要擦藥或縫合。 像他很謝謝前妻,讓自己認清了親密關係的三大基石。 而對胡咪來說,雖然一邊哭一邊寫,完成了這本離婚回憶錄,但同時代表自我療傷的過程,書本出版了,也從傷痛中走出來了。 此外,除了不要貶低伴侶,還要記得不要否定自己。 整本書最感動我的觀念是「隨業不隨能」,意思是一個人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跟「業」有關,跟「能力」沒有關。 套用在感情方面,如果我們正處在一個坎,胡咪想告訴大家: 不是因為你特別失敗、也不是你能力不夠,而是因為你遭遇的這些事情這是你所需要,它能夠提升你的心智,使你變得更加不同。~《分手的99個理由》 不要離了婚,就覺得自己的人生有了污點,被歸類到人生失敗組,失去自信、笑容和快樂。 會發生這件事情,是上天精心規劃的一堂課,即使在不預期的時間開課,也無法選修而是必修,可是經過反覆的自我叩問,順利通過考試之後,一定會有所成長。 甚至有機會變成先修課,替想再次談感情的人做好準備。 所以,同樣的觀念能適用於生命中的任何考驗,發生的難關都是為我們而來,並非衝我們而來。 時間拉長一點來看,才會明白這件事要自己學會什麼。 還處於療傷階段時,只要照顧好身體和心情,慢慢停止自我否定就好。 ❤最後,推薦給大家《分手的99個理由》! 我讀第一次時當成「故事書」,如同英文書名《Love, Lost & Found》,去了解胡咪如何步入和離開婚姻,還有重生的過程,更在書上畫了不少哭臉圖案。 我讀第二次時當「工具書」,有些書在各章節結束會摘錄金句,這本在每一章最後附上「愛自己探索提問」,認真作答才能看到本身盲點。 另外,這本也是「打氣書」,不只適合男女讀者檢視本身的感情觀,最重要的是學會愛自己,不管有沒有伴侶。 P.S. 1.《分手的99個理由》由胡咪老師撰寫,Vito大叔畫插圖,老地方有購書網頁、胡咪老師和Vito大叔的粉專、胡咪老師和Vito大叔的網站、特別來賓沛孺的粉專「知識塗鴉實驗室」。。 2.《分手的99個理由》新書分享會還有兩場: 4/20(日)高雄誠品大遠百 15:00 5/17(六)台北金石堂汀州店 15:00 3.我還會再寫第二篇感想,關於愛自己的三個方法,老地方可以看到文章。 #分手的99個理由 #奇光出版
Group
內容簡介 一本猶豫是否成為母親的女性、 已為人母的女性、決定不為人母的女性, 都該看過的一本書。   -「如果不生小孩,將來會不會後悔?」   -「生了孩子之後,心裡覺得後悔該怎麼辦?」   -「沒很想生,但另一半想要孩子,該妥協嗎?」   -「有了孩子,人生才算是圓滿嗎?」   「如果能重來,妳還會選擇當媽媽嗎?」   歷時五年、橫跨三代母親的權威調查   重新言說一份被視為「禁忌」的情感   以色列社會學家奧爾娜‧多娜絲話題之作   翻譯為近10種語言,德國、以色列等多國熱議!   「妳絕對會後悔沒有生小孩!」 當以色列社會學家奧爾娜‧多娜絲開始進行一項名為「後悔當媽媽」的社會調查時,這句警告始終迴盪在她的腦海裡。 母性是天生的嗎?成為母親是女性的天職嗎?生不生小孩,真的都是我們的「自由選擇」嗎?在其後的五年,這些問題始終伴隨著多娜絲和她的調查,並最終發展為《後悔當媽媽》一書。   「我愛孩子,但後悔當媽媽。」   ──後悔並非不存在,只是不被允許言說 本書首度聚焦「後悔生育」的話題,採訪了二十三位女性。無論其年齡、教育程度、社會階層,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已為人母。 透過長期的追蹤採訪,多娜絲追溯了這些女性成為母親的歷程,分析她們在孩子誕生前後的情感世界,調查她們如何認知和化解生養過程中的矛盾與衝突。本書用女性自己的聲音,展現了立體、複雜的母親形象。 社會經常忽略一件事:母親也是獨立的主體:她們擁有自己的身體、思想、情緒、想像與記憶,也應有權去判斷這一切是否值得。 透過「後悔」這個中心議題,本書幫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母親」的身分,而非將母親視為天職或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並推翻社會習以為常的刻板印象;同時讓來自不同社會群體、形形色色的母親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傾聽女性,就是傾聽我們自己 本書為我們──女性,及母親們,創造了更多的討論空間,希望這些不想再被迫忍耐並堅持開啟對話的人,終有一天能夠改變這個社會──而這是我們應得的。 「我們必須鋪出這些道路,我們必須這麼做。我們是那些應該掌握世界,而非被世界壓倒的女性。我們是那些應該掌握自己身體與人生的女性,也該是自己思想、感受與想像的主人。」——奧爾娜.多娜絲 一致推薦   V太太|性別評論者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羽茜|《成為母親之後》作家   李麗美|前東海大學專案助理教授、旅美書評人   林靜儀|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醫師   烏恩慈(烏烏醫師)|婦產科醫師   張念慈|「女子漾」網站總編輯、「失敗要趁早-張念慈」粉專版主   陳珮甄|《你不能選擇出身,但能活出想要的人生》作者   曾心怡|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所副教授   (依筆畫排列)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成令方教授   「獻給心中有悔意的母親,後悔不是負面情緒而是正面重生的轉機與力量。」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林靜儀醫師   「坦白面對母職困境,才可能開啟支持需求的討論。」   ★《你不能選擇出身,但能活出想要的人生》作者/陳珮甄   「成為媽媽,是沒有回頭路的試煉。妳想好了嗎?」   ★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曾心怡心理師   「一本涵容母親們各種情緒的好書,一起來看見自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奧爾娜‧多娜絲 Orna Donath 1976年出生,師事漢娜‧赫爾佐格(Hanna Herzog,以色列女性及性別運動權威及奠基者、前國際以色列研究協會主席、曾帶領以色列女性網[Israel Women’s Network]研究及訊息中心)。她是一名於內蓋夫本-古里安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從事性別研究的博士後研究員,研究的主題著重於婦女所面臨的社會期待。奧爾娜‧多娜絲在2011年時發表一篇名為《做出抉擇》的專題論文,內容是探究決定不生孩子的以色列猶太婦女。《後悔當媽媽》是她第一本國際出版品。 這位社會學家同時也在以色列拉安娜的夏沙隆性侵害危機處理中心擔任志工及理事會主席,著有《做出抉擇:不生孩子的以色列婦女》等書。 譯者簡介 林佑柔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現旅居海外。仍未放棄組織布萊梅樂隊的夢想。 目錄 前言 「後悔」是什麼? 關於後悔的母親們 本書概要 Chapter1|當女人成為母親 是「天性使然」,還是「自由選擇」? 總之,我也成為一位母親 生下孩子的隱形理由 「同意」當媽媽,而不是「願意」 Chapter2|像個「媽媽」的樣子 「好媽媽」、「壞媽媽」:社會從不放過母親 母職中的矛盾心理 Chapter3|如果能重來,不當媽媽 關於時間與記憶 後悔,是希望挽回無法改變的現實 後悔的政治:生育與母職 「這是個可怕的錯誤」:女性觀點 後悔來自「當媽媽」,而非「孩子」 頓悟時刻:原來,我不想當媽媽 Chapter4|活在「不該有」的感受裡 曾經的我,現在的我 母職中的創傷經驗 母愛的羈絆與枷鎖 照顧孩子的義務 當媽媽這件事,沒有盡頭 爸爸去哪裡了? 渴望孩子或自己消失的幻想 離開自己的孩子 再生一個孩子,還是不生了? Chapter5|被消音的母親們 說出來——或保持沉默 妳的孩子知道這件事嗎? 保持沉默,是為了保護孩子和自己 說出來,也是為了保護孩子—「因為有責任讓他們知道」 Chapter6|從後悔裡,重新看見母親的樣子 對母親伸出援手:是幫助,還是壓力? 當媽媽的滿意度,只是條件問題嗎? 從客體到主體:母親作為人,母職作為關係 結語 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9005
Group
【血淚麵包】40年港式烘焙王國因炒樓爆煲!月賺700萬→欠債22億 【時代眼淚】從茶餐廳到烘焙王國 見證香港黃金歲月 1980年,潮州青年蕭偉堅帶著母親資助的創業基金,與兄弟姊妹在牛頭角開設「凱施餐廳」,一杯港式奶茶配雞尾包的組合,成為街坊的早晨儀式。1990年轉型連鎖餅店後,豬仔包、黑森林蛋糕與平價生日蛋糕更寫下傳奇——高峰期全港50間分店、800名員工,第二代蕭霆峰創立「半熟工房」掀起日式芝士蛋糕熱潮,2016年邀龔嘉欣代言,招牌紅底白字霓虹燈照亮香港街頭。 【地產豪賭】麵包店老闆變「磚頭大亨」 60物業成致命毒藥 「盤生意每月穩賺700萬,但現在連員工強積金都供不起。」知情人士透露,凱施敗局始於掌舵人蕭偉堅的瘋狂投資:觀塘工廈全幢、旺角黃金地舖、九龍塘億元洋房... 巔峰時坐擁市值10億物業,卻用「十個鍋五個蓋」的高槓桿操作。2022年危機爆發時,集團竟拖欠580名員工薪金、遭稅局追討千萬稅款,更因涉嫌詐騙財務公司被捕,最終負債22億走向清盤。 【白武士之謎】6億救命交易臨陣退縮 兒奢華消費成最後稻草 「只要賣掉觀塘工廈就能賺6億解套,但他突然反悔!」本刊獨家取得內幕,凱施曾兩度出現救世主:有財團開價7億收購中央廚房所在工廈,更允諾三年免租過渡期;另有投資者欲收購品牌經營權,卻都因決策反覆錯失良機。雪上加霜的是,二代接班人蕭霆峰被指揮霍無度,父親為救子再借數千萬,加速資金鏈斷裂。 【老闆娘獨家告白】「我勸過他別炒樓...」元雪全淚訴家族內鬥 「四十幾年心血搞成這樣,最對不起員工。」在僅存的彩雲邨總店,老闆娘元雪全首度揭露家族裂痕:蕭偉堅獨攬六成股權,近年買樓從不與妻兒商量,更遭親弟指控「專制經營」。被問及丈夫投資牛津道洋房「持貨四年只賺600萬」的荒謬交易,她搖頭苦笑:「他說要等樓市升,誰知...」但這位鐵娘子仍堅信:「只要保住廿幾間店,總會東山再起!」 【香港人的集體記憶】豬仔包與工廈的荒謬寓言 當凱施最後一盞霓虹燈在2024年熄滅,香港人失去的不只是平價牛角包。從良心企業提供員工宿舍,到為炒樓拖糧欠供MPF;從自置工廈建立中央廚房,到為撲水賤賣核心資產——這家老字號的崩塌,既是傳統家族企業的治理之殤,更是香港地產狂潮吞噬實業的縮影。或許正如蕭太所言:「如果當初專心做麵包...」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元朗地縛靈花生重温: 高清冇碼: https://reurl.cc/ZZem56 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rinkoa....../post/DD6ggUIPUry...... 麻煩大家可以既話幫手share出去 之前個5x萬views fb片冇左 東張西望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Hixfe5Pa6Whthgmu/ 已上完庭但9月先有判決結果 最近更新可以睇我threads 條友係法庭係咁講大話 諗下開唔開多個案告佢假證供先🤪🤪 ------ ㊙️Follow我齊齊捐窿捐罅 探索香港既另一面😁 大家有推介都可以PM我聽:) ------ 有興趣大家可以follow埋我ig 會分享啲唔同既野 IG: rinkoadventures
Group
回到朱栢康本人,是否都很渴望被理解?「一定,我想每個人都有渴望被理解的欲望和需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想與人產生聯繫,都想找到一種與人 synchronize 的狀態,我相信每人應該不多不少都會想。」 他表演的跨度很大,可以認真,可以喜劇,也可以在「試當真」短片裡客串派膠,呈現過這麼多面向,那朱栢康自己是什麼?「跟我在舞台劇成長的兄弟姊妹都說,其實都未有人真的發掘到你是怎樣的,你還有很深的東西可以被人拿出來用。不過,身邊有人知道就已經很好,有沒有碰到這些機會,就真的要看上帝怎樣安排。」 文/鍾嘉瑩 攝/Nasha Chan Hair : Hin Wan @hinwan Makeup: Will Wong @wi11wongofficial
Group
【朱栢康:一個香港演員的高山與低谷】 台上宣布「最佳男配角」得主後,朱栢康上台接過獎座,他深呼吸幾下平復心情,台下有人起哄「喊咗先」,他回說「唔好啦,好醜怪」,但一開口說感言,就忍不住落淚。 那是 3 月的事,朱栢康憑《破・地獄》在香港電影導演會年度頒獎禮上得獎。他在該片的演出備受讚賞,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亞州電影大獎等提名。 《破・地獄》是第二部為朱栢康帶來提名的電影,他自 2019 年《金都》開始為人熟悉,自此在大銀幕「老是常出現」。當時的他其實已有豐富演出經驗:香港演藝學院本科畢業,主修表演,其後以演員身份於舞台劇界打滾多年。 今年 42 歲的朱栢康,至今只當過演員這個職業,難免令人誤會這是他一早認定的終身志向。他卻說,這個「認定」是近兩、三年的事,他之前一直想轉行,常掛在嘴邊的是:「我不喜歡表演,我討厭演戲,我不想再演戲。」 向自己承認其實熱愛表演,於他來說就如一場自我拉扯、掙扎的漫長旅程。終於,他告訴自己不可以再推搪了,「上帝久久沒有開另一條路給我,我覺得是有些原因的。」 ■ 上山的能力 路的起點在中一。朱栢康因為聽到哥哥朱栢謙分享參加中學劇社的經歷,覺得「很好玩、大家很有愛」,於是一升中就急不及待報名參加劇社。他自言讀書不成,中五後轉讀 IVE(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卻全程投入於「沙田戲劇匯演」比賽,更獲頒最佳男主角,誤打誤撞入了演藝學院(APA),「朋友說一起考 APA,我都不知道 APA 是什麼,反正都打算去工作了,那就即管一試,誰料被我考上了。」 畢業後他以舞台劇演出為主,直至主演電影《金都》開始為人熟悉,影視演出機會漸多。假如將演藝生涯比喻為登山,當時的他已具備上山的能力:表演功底扎實,會自發做功課豐富角色,某程度上是令導演很放心的演員。 一提起表演,朱栢康就侃侃而談。他在《破・地獄》飾演的郭志斌是不得不「子承父業」的喃嘸師傅,工作態度馬虎,甚至在父親中風後舉家移民,令妹妹要承擔照顧病父的全部責任。要扮演這個角色,事前在殯儀館附近觀察喃嘸師傅的狀態是基本;記者以為練習破地獄很困難,他卻說:「身體的表演不太難,因為讀演藝學院的時候有底,而且我有段時間學芭蕾舞,特別是我們舞台劇演員,本來就注重身體上的表演多點,所以 OK」,記流程是「花了一些時間」,但都不算難。 那難在什麼?朱栢康說是唱南音,由接到指令到拍攝只有兩星期,於是南音無限 loop,「早上起床又聽,駕車又聽,每天差不多 24 小時都在聽。」「我給自己一個目標,我希望我不只是唱到,我希望自己可以唱好。原因都與角色有關,郭志斌看似『也也烏』,但我研究角色時就想到,如果這個兒子在工作上有什麼差池,爸爸一定不會帶他開工,所以他的基本功底一定要好。因此對我來說,是有點責任、抱負,還有些壓力的。」 這是他對角色的理解、他給自己的功課,也為他帶來電影提名。上一部為他帶來提名的電影是《金都》,他憑控制狂男友 Edward 一角的演出,獲得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等「最佳男主角」提名。這兩個為他帶來肯定的角色,某程度上並不討好:不孝子、控制狂,但朱栢康的表演卻能令觀眾同理角色,「這是我們演員需要有的責任,就算那個角色表面看似多『乞人憎』也好,你一定不可以憎個角色,你憎個角色就『沒嘢做』,就只會是一件很單面的事。」 他提到哥哥常說的一句話:「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角色的層次就是這樣來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只看到人的 20% 或 30%,但在一個藝術作品,或者在一部電影中,其實你是要盡可能表述角色的整個生命。」 ■ 低谷中沉澱 但演藝路要走得順遂,講的不只能力,還有機遇和運氣。朱栢康說之前自己「一直都想轉行」:「錢又賺不到,名氣又沒有,我還是做舞台劇,收入一定很不穩定,而且又不多。都人過三十,你還要靠父母嗎?很多時候都有這些掙扎的。」 最低谷的其中一段時期,他說是父親患癌,「那時候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和反思:『我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如果爸爸不是在公司豐功偉績、公司幫他支付了很多醫藥費,要靠我們兩兄弟的話,其實真的有點『大鑊』。」 他一直想轉行,但又不知道自己除了演戲,還可以做什麼,於是又留下。直至出演電影機會漸多,有別於舞台劇有較多時間討論和溝通文本,所有事情來得很快,其實是電影常態:「可能一個月前找你,下個月甚或半個月後就拍攝。」 「慢慢開始變成,看完劇本覺得幾順暢就接。直至有次跟經理人說了接拍某部戲,掛線後一段時間,突然間有把聲音響起:『朱栢康等等,你真的覺得好?這個劇本真的能夠符合你從小到大對劇本和藝術創作的要求嗎?』我突然清醒過來,回想是上帝給我的啟示,我跟經理人說,對不起,我真的要停工,否則這樣下去,我會很『大鑊』,我會更快離開這行。」 這次停工歷時大半年。那大半年,他做了很多自己喜歡做的事,例如「和朱凌凌班兄弟一起錄音、出 show」、看書、發呆。「很多人都覺得我是不停想事情的人,但其實不,我很需要什麼也不做去沉澱,就會忽然靈光一閃,想通一些事情。那大半年都是這樣的狀態。」 「我終於承認,我是喜歡演戲的,之前為何會有這麼多負面感覺,純粹因為我覺得很累、跑得很辛苦,但回報不是我想像中那樣。我其實很喜歡表演,我只是不喜歡做一些我覺得不好的演出,和接到一些不好的角色。」 ■ 出發上高山 他準備好重新出發上山。「我『攞返自己』,我知道自己的品味和選擇是什麼,不是說所有事情都要喜歡才做,但起碼在我角度,我可以選擇,有些工作不是出於喜歡,而是出於錢或其他因素,令你覺得可以 payoff。成熟和實際點想,怎可能每次都能做到你喜愛的工作?這是我們作為表演者永遠要面對的問題 — 命運和安排。」 朱栢康在五年前一個訪問說過,演員是被動的,至今他仍這樣認為,「單單作為一個演員是被動的,你真的要等機會,一個合適的角色、劇本或團隊,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他遇到了《破・地獄》。電影花絮中,導演陳茂賢表示角色是為他而寫的,他亦不負所托,演出備受好評。他坦言是對自己極度挑剔的人,「很難會覺得自己做得好,即便是 OK,也很難。」但《破・地獄》的郭志斌是他相對「有少少滿意、沒那麼挑剔」的演出,他說每場拍攝後,演員會到熒光幕前翻看自己做了什麼,導演再指導需要調整的地方,「我很少在熒光幕前重看自己的演出會有很強烈的感動,但譬如拍攝和妹妹在醫院對峙那場,我看到時『喊到收唔到聲』。」 記者問,為什麼有「少少滿意」?他說因為清楚導演的創作意圖,是藉此梳理自己生命的低潮;編劇把角色寫得很有層次,「表面上看似不負責任,然後『搣洋葱』般告訴觀眾,他其實承擔了很多東西」;加上台前幕後整個團隊溝通充足、彼此配合,「都算是 fulfillment 很大的一次。」 對於提名,朱栢康笑言「沒有覺得自己很威」。他仍未梳理到 3 月領獎時為什麼哭,不過坦言會想得到認同:「大部分人同時間都認同你某個表演,我應該是『叻仔咗』,能夠幫助到整個作品的。」 「被人讚『叻仔』,都開心的。」 ■ 高低有時難分 朱栢康在 2019 年憑《拚死為出位》獲頒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喜、鬧劇)」。他形容那個演出很辛苦:兩個演員在台上演接近三十個角色,不斷更換狀態,「馬上變成另一個人」,兼演足全程、沒有入過後台,「燒腦、燒體能」;而且他在首次演出時,正值經歷爸爸癌症,他為此推掉大部分的工作,「但受到心情影響,身體負荷也『好唔掂』。」 為什麼如此低谷都要接拍?「唉,其實不想接的,但是當時沒有錢。爸爸在生病的狀態下,他都沒有問你拿錢,是不是?我反而要問爸爸拿錢嗎?」他續道:「我怎樣都接下一些工作,起碼照顧爸爸之餘,都有些收入,還有盡量不要讓自己太低沉,跟自己說:『沒事的,繼續工作啦』當時是這種狀態。」 結果他因此得獎,人生的高低有時難分。朱栢康一開始接觸表演,是因為覺得為他帶來自我存在的價值,「從小到大,讀書、運動、音樂也不厲害,突然間爆了一樣『演戲』,又得到朋友、老師認同,覺得好像有些事情是自己可以的,於是幾安分在做這件事。」 現在他知道自己離不開表演,「在我人生中很多時候,其實我都不知道自己正在或將要做什麼,但當我在一個表演和角色裡面,我可以很清楚知道我要做什麼,它給我一個很大的目標,我在那段時間可以很有方向地前進,這件事於我滿足感很大。」 作為演員最開心的時刻是什麼?「幫助到導演講他要講的東西。」然後補充:「如果自私一點,就是你在一個作品當中,經歷到一次另外一個人生。要全然覺得自己經歷了一個人生,其實是很難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你能否明白角色、你在人生這個時刻對生命的看法怎樣、團隊怎樣一起完成這件事,都會影響你能否完整走完一個角色的人生。」 獎項和提名背後,他經歷過父親患癌、迷惘停工;在舞台劇界有一定成績,去到影視圈彷如重頭來過。問到怎樣看一路上的高低起伏,他輕輕一笑:「當你經歷的當下,你一定不會明白,但是到某些時候,譬如來到現在,突然間『明星的生活,Yeah~』你就會知道上帝究竟安排了什麼。如果讓朱凌凌在廿多歲就爆紅的話,我們現在可能很不可一世。有些東西真的要熬出來,要經過歷練,到你面對更大、更深層次的東西,才會有游刃有餘的狀態。我很感恩上帝給我這些課堂,雖然很痛苦,但總有一些時刻會覺得,我明白了。」 ■ 後記:我是誰 朱栢康說,要離開《破・地獄》郭志斌這個角色並不容易,拍畢後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做到。「不是說我已經『哇!好厲害!變成了郭志斌,每天都要破地獄才開心!』不是這樣的狀態。」然後由講笑 mode 切換回認真神色:「而是我對這個角色有種很不捨得的感覺,因為在拍攝現場的一個多月,我在郭志斌的狀態裡面,他得到劇組所有人對他很多的理解,這件事很溫暖,你明知自己在做『衰格仔』,但大家都明白你。這是第一次,我要用相對長的時間離開角色。」
Group
回到朱栢康本人,是否都很渴望被理解?「一定,我想每個人都有渴望被理解的欲望和需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想與人產生聯繫,都想找到一種與人 synchronize 的狀態,我相信每人應該不多不少都會想。」 他表演的跨度很大,可以認真,可以喜劇,也可以在「試當真」短片裡客串派膠,呈現過這麼多面向,那朱栢康自己是什麼?「跟我在舞台劇成長的兄弟姊妹都說,其實都未有人真的發掘到你是怎樣的,你還有很深的東西可以被人拿出來用。不過,身邊有人知道就已經很好,有沒有碰到這些機會,就真的要看上帝怎樣安排。」 文/鍾嘉瑩 攝/Nasha Chan Hair : Hin Wan @hinwan Makeup: Will Wong @wi11wongofficial
Group
【朱栢康:一個香港演員的高山與低谷】 台上宣布「最佳男配角」得主後,朱栢康上台接過獎座,他深呼吸幾下平復心情,台下有人起哄「喊咗先」,他回說「唔好啦,好醜怪」,但一開口說感言,就忍不住落淚。 那是 3 月的事,朱栢康憑《破・地獄》在香港電影導演會年度頒獎禮上得獎。他在該片的演出備受讚賞,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亞州電影大獎等提名。 《破・地獄》是第二部為朱栢康帶來提名的電影,他自 2019 年《金都》開始為人熟悉,自此在大銀幕「老是常出現」。當時的他其實已有豐富演出經驗:香港演藝學院本科畢業,主修表演,其後以演員身份於舞台劇界打滾多年。 今年 42 歲的朱栢康,至今只當過演員這個職業,難免令人誤會這是他一早認定的終身志向。他卻說,這個「認定」是近兩、三年的事,他之前一直想轉行,常掛在嘴邊的是:「我不喜歡表演,我討厭演戲,我不想再演戲。」 向自己承認其實熱愛表演,於他來說就如一場自我拉扯、掙扎的漫長旅程。終於,他告訴自己不可以再推搪了,「上帝久久沒有開另一條路給我,我覺得是有些原因的。」 ■ 上山的能力 路的起點在中一。朱栢康因為聽到哥哥朱栢謙分享參加中學劇社的經歷,覺得「很好玩、大家很有愛」,於是一升中就急不及待報名參加劇社。他自言讀書不成,中五後轉讀 IVE(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卻全程投入於「沙田戲劇匯演」比賽,更獲頒最佳男主角,誤打誤撞入了演藝學院(APA),「朋友說一起考 APA,我都不知道 APA 是什麼,反正都打算去工作了,那就即管一試,誰料被我考上了。」 畢業後他以舞台劇演出為主,直至主演電影《金都》開始為人熟悉,影視演出機會漸多。假如將演藝生涯比喻為登山,當時的他已具備上山的能力:表演功底扎實,會自發做功課豐富角色,某程度上是令導演很放心的演員。 一提起表演,朱栢康就侃侃而談。他在《破・地獄》飾演的郭志斌是不得不「子承父業」的喃嘸師傅,工作態度馬虎,甚至在父親中風後舉家移民,令妹妹要承擔照顧病父的全部責任。要扮演這個角色,事前在殯儀館附近觀察喃嘸師傅的狀態是基本;記者以為練習破地獄很困難,他卻說:「身體的表演不太難,因為讀演藝學院的時候有底,而且我有段時間學芭蕾舞,特別是我們舞台劇演員,本來就注重身體上的表演多點,所以 OK」,記流程是「花了一些時間」,但都不算難。 那難在什麼?朱栢康說是唱南音,由接到指令到拍攝只有兩星期,於是南音無限 loop,「早上起床又聽,駕車又聽,每天差不多 24 小時都在聽。」「我給自己一個目標,我希望我不只是唱到,我希望自己可以唱好。原因都與角色有關,郭志斌看似『也也烏』,但我研究角色時就想到,如果這個兒子在工作上有什麼差池,爸爸一定不會帶他開工,所以他的基本功底一定要好。因此對我來說,是有點責任、抱負,還有些壓力的。」 這是他對角色的理解、他給自己的功課,也為他帶來電影提名。上一部為他帶來提名的電影是《金都》,他憑控制狂男友 Edward 一角的演出,獲得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等「最佳男主角」提名。這兩個為他帶來肯定的角色,某程度上並不討好:不孝子、控制狂,但朱栢康的表演卻能令觀眾同理角色,「這是我們演員需要有的責任,就算那個角色表面看似多『乞人憎』也好,你一定不可以憎個角色,你憎個角色就『沒嘢做』,就只會是一件很單面的事。」 他提到哥哥常說的一句話:「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角色的層次就是這樣來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只看到人的 20% 或 30%,但在一個藝術作品,或者在一部電影中,其實你是要盡可能表述角色的整個生命。」 ■ 低谷中沉澱 但演藝路要走得順遂,講的不只能力,還有機遇和運氣。朱栢康說之前自己「一直都想轉行」:「錢又賺不到,名氣又沒有,我還是做舞台劇,收入一定很不穩定,而且又不多。都人過三十,你還要靠父母嗎?很多時候都有這些掙扎的。」 最低谷的其中一段時期,他說是父親患癌,「那時候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和反思:『我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如果爸爸不是在公司豐功偉績、公司幫他支付了很多醫藥費,要靠我們兩兄弟的話,其實真的有點『大鑊』。」 他一直想轉行,但又不知道自己除了演戲,還可以做什麼,於是又留下。直至出演電影機會漸多,有別於舞台劇有較多時間討論和溝通文本,所有事情來得很快,其實是電影常態:「可能一個月前找你,下個月甚或半個月後就拍攝。」 「慢慢開始變成,看完劇本覺得幾順暢就接。直至有次跟經理人說了接拍某部戲,掛線後一段時間,突然間有把聲音響起:『朱栢康等等,你真的覺得好?這個劇本真的能夠符合你從小到大對劇本和藝術創作的要求嗎?』我突然清醒過來,回想是上帝給我的啟示,我跟經理人說,對不起,我真的要停工,否則這樣下去,我會很『大鑊』,我會更快離開這行。」 這次停工歷時大半年。那大半年,他做了很多自己喜歡做的事,例如「和朱凌凌班兄弟一起錄音、出 show」、看書、發呆。「很多人都覺得我是不停想事情的人,但其實不,我很需要什麼也不做去沉澱,就會忽然靈光一閃,想通一些事情。那大半年都是這樣的狀態。」 「我終於承認,我是喜歡演戲的,之前為何會有這麼多負面感覺,純粹因為我覺得很累、跑得很辛苦,但回報不是我想像中那樣。我其實很喜歡表演,我只是不喜歡做一些我覺得不好的演出,和接到一些不好的角色。」 ■ 出發上高山 他準備好重新出發上山。「我『攞返自己』,我知道自己的品味和選擇是什麼,不是說所有事情都要喜歡才做,但起碼在我角度,我可以選擇,有些工作不是出於喜歡,而是出於錢或其他因素,令你覺得可以 payoff。成熟和實際點想,怎可能每次都能做到你喜愛的工作?這是我們作為表演者永遠要面對的問題 — 命運和安排。」 朱栢康在五年前一個訪問說過,演員是被動的,至今他仍這樣認為,「單單作為一個演員是被動的,你真的要等機會,一個合適的角色、劇本或團隊,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他遇到了《破・地獄》。電影花絮中,導演陳茂賢表示角色是為他而寫的,他亦不負所托,演出備受好評。他坦言是對自己極度挑剔的人,「很難會覺得自己做得好,即便是 OK,也很難。」但《破・地獄》的郭志斌是他相對「有少少滿意、沒那麼挑剔」的演出,他說每場拍攝後,演員會到熒光幕前翻看自己做了什麼,導演再指導需要調整的地方,「我很少在熒光幕前重看自己的演出會有很強烈的感動,但譬如拍攝和妹妹在醫院對峙那場,我看到時『喊到收唔到聲』。」 記者問,為什麼有「少少滿意」?他說因為清楚導演的創作意圖,是藉此梳理自己生命的低潮;編劇把角色寫得很有層次,「表面上看似不負責任,然後『搣洋葱』般告訴觀眾,他其實承擔了很多東西」;加上台前幕後整個團隊溝通充足、彼此配合,「都算是 fulfillment 很大的一次。」 對於提名,朱栢康笑言「沒有覺得自己很威」。他仍未梳理到 3 月領獎時為什麼哭,不過坦言會想得到認同:「大部分人同時間都認同你某個表演,我應該是『叻仔咗』,能夠幫助到整個作品的。」 「被人讚『叻仔』,都開心的。」 ■ 高低有時難分 朱栢康在 2019 年憑《拚死為出位》獲頒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喜、鬧劇)」。他形容那個演出很辛苦:兩個演員在台上演接近三十個角色,不斷更換狀態,「馬上變成另一個人」,兼演足全程、沒有入過後台,「燒腦、燒體能」;而且他在首次演出時,正值經歷爸爸癌症,他為此推掉大部分的工作,「但受到心情影響,身體負荷也『好唔掂』。」 為什麼如此低谷都要接拍?「唉,其實不想接的,但是當時沒有錢。爸爸在生病的狀態下,他都沒有問你拿錢,是不是?我反而要問爸爸拿錢嗎?」他續道:「我怎樣都接下一些工作,起碼照顧爸爸之餘,都有些收入,還有盡量不要讓自己太低沉,跟自己說:『沒事的,繼續工作啦』當時是這種狀態。」 結果他因此得獎,人生的高低有時難分。朱栢康一開始接觸表演,是因為覺得為他帶來自我存在的價值,「從小到大,讀書、運動、音樂也不厲害,突然間爆了一樣『演戲』,又得到朋友、老師認同,覺得好像有些事情是自己可以的,於是幾安分在做這件事。」 現在他知道自己離不開表演,「在我人生中很多時候,其實我都不知道自己正在或將要做什麼,但當我在一個表演和角色裡面,我可以很清楚知道我要做什麼,它給我一個很大的目標,我在那段時間可以很有方向地前進,這件事於我滿足感很大。」 作為演員最開心的時刻是什麼?「幫助到導演講他要講的東西。」然後補充:「如果自私一點,就是你在一個作品當中,經歷到一次另外一個人生。要全然覺得自己經歷了一個人生,其實是很難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你能否明白角色、你在人生這個時刻對生命的看法怎樣、團隊怎樣一起完成這件事,都會影響你能否完整走完一個角色的人生。」 獎項和提名背後,他經歷過父親患癌、迷惘停工;在舞台劇界有一定成績,去到影視圈彷如重頭來過。問到怎樣看一路上的高低起伏,他輕輕一笑:「當你經歷的當下,你一定不會明白,但是到某些時候,譬如來到現在,突然間『明星的生活,Yeah~』你就會知道上帝究竟安排了什麼。如果讓朱凌凌在廿多歲就爆紅的話,我們現在可能很不可一世。有些東西真的要熬出來,要經過歷練,到你面對更大、更深層次的東西,才會有游刃有餘的狀態。我很感恩上帝給我這些課堂,雖然很痛苦,但總有一些時刻會覺得,我明白了。」 ■ 後記:我是誰 朱栢康說,要離開《破・地獄》郭志斌這個角色並不容易,拍畢後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做到。「不是說我已經『哇!好厲害!變成了郭志斌,每天都要破地獄才開心!』不是這樣的狀態。」然後由講笑 mode 切換回認真神色:「而是我對這個角色有種很不捨得的感覺,因為在拍攝現場的一個多月,我在郭志斌的狀態裡面,他得到劇組所有人對他很多的理解,這件事很溫暖,你明知自己在做『衰格仔』,但大家都明白你。這是第一次,我要用相對長的時間離開角色。」
Group
其實死亡不可怕,最怕、最慘是死左仲有知覺,果種無力挽救、無得返轉頭?徬徨無助的感覺才是最抽心!😭